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海上養殖休閒平台的功能與性質

首先,先來看看休閒漁業的分類及其功能,依據陳詩璋、莊慶達(2000)針對休閒漁業之經濟效益加以評估,其將休閒漁業活動分為下列五類,分別為魚食型、教育文化型、運動型、體驗型與遊覽型等五項。
(一) 運動型休閒漁業:此類型在休閒漁業中屬於較為激烈之運動,常需專門之技巧,具有挑戰性,充分達到在運動中獲得休閒之滿足。例如:海釣、磯釣、拖釣與船潛等。
(二) 體驗型休閒漁業:為提供遊客親身體驗之樂趣,如近岸性漁撈作業、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製造、調理、魚苗放流、漁村生活等親水性活動,均屬於體驗型休閒漁業或簡稱體驗漁業,如定置網漁業作業情形、牽罟、魚苗放流與海菜採集等。
(三) 魚食型休閒漁業:以直銷水產品或其農特產品,供應重視魚食健康與魚食文化的人們,例如:假日魚市、直銷中心、海產品嚐等均屬此類。
(四) 遊覽型休閒漁業:以提供海上遊覽觀光活動為主之休閒漁業,例如:賞鯨豚、海底風光等均屬之。
(五) 教育文化型休閒漁業:注重海洋知性之旅,以參觀各水產教育學術研究單位之知識性展示與解說以及參觀漁業歷史文物與漁村節慶之活動均屬此類,如澎湖之「海生館」展示與台北縣種苗繁殖中心之參訪等。

蘇鼎原(2007)在評估屏東縣海口地區海上平台規劃設計之研究中,說明海上平台具備的功能有: (1)培育魚類資源功能 (2)浮式防波堤的功能 (3)海域箱網養殖以及魚苗放流之中間育成 (4)兼具親水休閒之海上平台。結合這些功能,則擴充成為一座直接設立在海上的樂園,除了能培育仔稚魚資源外,更可讓民眾更親近海洋,了解箱網養殖的過程,也可讓民眾在平台上從事釣魚、水上娛樂、游泳等休閒遊憩活動。將資源保育與遊玩育樂結合,達到親水的目的,並引導民眾建立資源保育觀念,進而珍惜海洋生物。蔡燈財(2008)也認為海上平台結合了海釣、戲魚體驗、餐飲、水上活動、海洋景觀等而成為一種綜合性的休閒遊憩活動,並與休閒漁業之實質精神並無不同。

另外,學者徐瓊信於2007年指導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學生之專題報告書中指出,海上休閒平台為綜合下列性質之休閒漁業:
1. 娛樂性
2. 體驗性
3. 教育性
4. 生活文化性

總論上述,海上養殖休閒平台為一多元功能與性質之綜合體,其功能包含體驗型、魚食型、遊覽型、教育文化型、培養魚類資源、浮式防波堤、魚苗育成等。性質則有娛樂、漁業文化保存、感受體驗、轉型永續發展等。因此在澎湖近幾年的觀光發展中,海上養殖休閒平台遊程具有很大的觀光吸引力。

資料來源:
1.陳詩璋(2000),碧砂漁港發展多功能利用之經濟效益評估,國立海洋大學漁業經濟研究所。
2.蘇鼎原(2007),屏東縣海口地區海上平台規劃設計之研究,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漁業生產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第1-2頁。
3.蔡燈財(2008),休閒漁業與遊憩體驗之研究─以澎湖海上平台為例,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第13頁。
4.邱俊傑、陳政伯等(2007),澎湖發展海上休閒平台之探討,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學系專題報告書,第29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