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澎湖海上養殖休閒平台演變


漁業休閒活動,不論是娛樂性釣魚(船釣、磯釣、塭釣),休閒性漁業活動(牽罟、石滬、立竿網、加工廠),教育展示性漁業活動(水族、文物、史蹟),生活文化性活動(民俗、技藝、魚食)等,都繁榮漁村經濟,增加漁民收益。漁民提供設備與服務換取比捕魚更高的報酬,不必追求高漁獲量而保護了漁業資源,這種將初級產業之漁撈業提升為三級之服務業,兼顧資源、漁民及漁村,正是永續漁業的精髓(丁得祿, 2002、楊博仁,2002)。

箱網養殖在澎湖已有30餘年的歷史,在七十六年解嚴以後,澎湖縣政府也開始重視海洋觀光之發展,而澎湖長年以漁業為其生存之道,所以利用漁業所延伸出來的「休閒漁業」是有在地特色的。

而從漁村多角化經營休閒漁業,所延伸出來的「停泊娛樂漁船」、「海上觀光船遊覽」、「參觀漁撈作業、箱網養殖」、「品嘗新鮮的魚食」及「參與當地漁期舉辦活動」,等項目皆是澎湖休閒漁業發展中,形成海洋觀光牧場休閒體驗活動的重要條件,對於其認知深具意義(蔡燈財,2008)。

2001年9月澎湖旅遊業者於首先於竹灣地區,向箱網養殖業者租借部分箱網養殖區成立「漁翁觀光漁場」,成立了國內第一座澎湖觀光漁場,利用養殖用船筏帶領前往澎湖旅遊之遊客到箱網養殖區從事「餵食海鱺」以及「海鱺生態解說」的漁業活動,開啟了箱網養殖發展為海洋觀光遊憩的新紀元。2002年竹灣地區居民以「使用漁港碼頭會影響漁船進出作業」反對繼續在該地營運,將原有遊憩設施轉移至瓦硐地區的箱網養殖區,加強遊憩設施,在海中的箱網養殖區建立遊憩平台,購置遊船代替原有竹筏來往平台的接駁交通,除了原有的海鱺餵食體驗活動外,更增添了「海洋生物撫摸體驗池」「趣釣烏賊」「釣魚區」「品嚐海鱺魚湯」等體驗活動,全程體驗活動大約60-90分鐘。2002年5月25日的華航CI611班機澎湖外海空難事件、2003年的SARS風暴影響之下,再加上瓦硐地區的居民要求回饋金太高,業者斷然決定於2003年年底「暫停營運」,結束了漁翁觀光漁場的營運(王少麟,2006)。

2004年馬公市菜園地方仕紳籌辦東安育樂開發有限公司,於菜園地區原有牡蠣養殖區結合箱網養殖區依原有「漁翁觀光漁場」的經營模式稍加更改設立觀光漁場加入澎湖旅遊市場,原有「海鱺餵食」改為「趣釣海鱺」增添遊客的活動體驗,原有「品嚐海鱺魚湯」改為「鮮魚麵線」,原有「海洋生物撫摸體驗池」因遊憩空間關係無法提供,但是增加「牡蠣養殖生態」和「碳烤牡蠣」的體驗活動,將整個遊憩活動拉長到90-120分鐘(王少麟,2006)。

由於東安海洋牧場的成功,在2005年,白沙鄉岐頭村籌辦「小丑魚海洋樂園」試將箱網養殖的養殖生態放置在海中遊憩平台水池中。另外買進半潛艇作為接駁工具並提供遊覽海底風光之行程,且在休憩平台上提供「趣釣海鱺」、「牡蠣養殖生態」和「碳烤牡蠣」等體驗活動,進入市場行列。

從2005年開始,許多業者紛紛仿效前者之經營模式並發展出各自不同之特色,例如06年成立的星光閣樓海上遊樂園,由於景色優美,也提供拍婚紗照的場地。05年成立的和慶水棧平台增加夜釣小管、星光夜航、腳踏船等活動。

綜觀來說,經營模式轉變如下:旅遊業者向箱網養殖業者租用部分養殖區域(2001) →原有牡蠣養殖區另增加箱網養殖區域(東安)→ 海中遊憩平台附設箱網養殖展示區(小丑魚)

資料來源:
1.丁得祿(2002),台灣海上箱網養殖管理制度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2.楊博仁(2002),台灣箱網養殖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蔡燈財(2008),「休閒漁業與遊憩體驗之研究─以澎湖海上平台為例」,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第9頁。
4.王少麟(2006),「台灣箱網養殖發展海洋觀光之遊憩可行性研究以澎湖觀光漁場為例」,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觀光學系碩士論文,第20-21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